close

本文先略說科學的意義與價值,再說中學科學教育的要旨,

然後試為未來的中學擬訂新課程;最後以物理課綱為例,說科學課綱的大原則。

先說學問的分類。據《新大英百科全書‧前百科》,學問分為理則學(範言之學)、算學(數與形之學)、人文諸學、科學(驗實明理之學)與哲學(窮本究原之學)五大類。「科學」又分為三大支——「自然科學」(格物窮理諸學)、「技學」(致用諸學)與「社會科學」(經世諸學)。

國際文憑課程把中學階段的智育課程分成六群——文學、語言、個人與社群、實驗科學、算學與計算機學、藝術。本文所說「科學」,指的就是上述「自然科學」或「實驗科學」。 總之,「自然科學」應屬中學不可或缺的課程。

任何科學必有現象、理論與應用三面相。常人的作為是從現象直接應用,但科學家則著重從現象抽象到理論,拿理論去應用,因而有「大用」。圖一簡要表明科學家的六種作為:發現、發明、建構、理解、應用與詮釋。有些科學家的作為限於其中之一,有些則兼顧多種作為,在此且不贅述。

常人知其然(人、時、地、事、物之實:Who, When, Where, What及其間關係:How)而用其然。而科學家則知其然而問其所以然(Why),利用其所以然,更預測其所未然。常人通常個別行事或小眾作為,科學家則著重集體作為。

孔子教人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換言之,「學」、「思」要並重;科學告訴我們「學」、「思」之外還要注重「驗」——學而不驗則不實(在),驗而不思則不整(理),思而不學則不(開)明。最近本人兼顧音譯與意譯,詮譯science為「學驗思」,當有啟發意義。

科學講究講理,依理,用統貫而旁通的道理解釋現象;常人不求甚解,人云亦云 ,或守舊識,或循習慣,或依直觀,或靠經驗,或聽權威,或從教義,輕率解釋現象。蔡元培在《華工學校講義》(1919)裡以「理信」一詞與「迷信」對立,指信「積實驗而歸納所得之理」。

什麼是「迷信」?英人F. Bacon在《新工具》(1620)裡舉出四種迷信:執於感覺,執於經驗,執於語言,執於成見。

科學的信是理信——依科學精神、用科學方法,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,知有所止,日新又新。理信者誠實、開明、嚴謹、冷靜、不執著、不盲從。常人的信是迷信、執信,心存僥倖。

科學是文化裡的重要部分。科學很有用,但科學主義則萬萬不可取。十七世紀以來的近代科學塑造了現代文明。其中包含科學的利用與濫用。現代文明帶來種種問題的解決,主要須靠人心的覺悟,一部分還是要靠現代科學的發明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聚會地 的頭像
    聚會地

    ahtvd65的部落格

    聚會地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